校园随笔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校园生活 > 校园随笔 > 正文

梵高的孤独与渴望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只看到烟。

有人说艺术家都是孤独的,梵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读梵高,读到的是至深的孤独,然而他虽沉溺孤独,他的画却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反抗与希望,正如他自己,终身凄凉却又终身渴望。

梵高出生于荷兰,是位牧师的儿子,他出生那天正好是他那早夭的哥哥的祭日。他母亲注视他哥哥坟墓的眼神永远比看他温柔,他伤心又迷惑,总是想办法讨母亲欢心,可他从小孤僻,也不擅交谈,看上去有些木讷,母亲很不喜欢他。有一次梵高看母亲浑身弥漫着悲伤的走出家里,他在窗前思考了好久,然后急匆匆的打开房门,试图拉住他母亲的手,却被他母亲无情的甩开……在这样的缺少爱的家庭里,梵高日渐变的敏感而又脆弱,渐渐的,变得抑郁消极。成年后,因他叔叔的强烈要求,他最终妥协于叔叔给他的一份工作。后来拥有最大权力的叔叔得病去世,上司早就看这个说话直,看起来呆呆傻傻的家伙不爽了,在他叔叔去世后,上司处处排挤他,他开始被各种子虚乌有的流言蜚语所打压,最终离开了那个公司。也正因此他更被父母所嫌弃,认为他是他们家族的耻辱。他曾一次次心怀憧憬的打开家门,又一次次在质疑的眼神,幽怨的沉默中关上,除了弟弟提奥始终在精神和物质上支持他,家人已经与他形同陌路。

28岁的梵高转向绘画,希望能借此成功,而当时细致光洁的画广受欢迎,而梵高的画很抽象,以致没人能够理解

他作品的伟大,那些画商甚至直言不讳的说他起步太晚,根本不是当画家的料。圈内人的否定让他如芒在背,他想“自己是否真的是个废物,注定一事无成?”于是他开始寻找大师学习,他视高更为他的艺术导师,但高更蔑视他所热爱的一切,说他狂野奔放的画毫无章法,播种者的形象过于死板,绚丽多彩的阿尔风光更是庸俗不堪,两人分歧严重,经常吵架,吵到“精神几乎崩溃”,在一次凶狠的吵架后,梵高更是精神崩溃,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那个人心中有多孤独啊,即便看到一只小偷般的乌鸦,也可以使他的一天闪闪发亮。”梵高是孤独的,而他却还忍受着孤独继续创作,无论经历怎样的内心挫折,都没有让他停止绘画,而且即便是沉溺孤独,他的作品当中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也是希望与灿烂。他就这样挥舞着手中的画笔,在别人的冷眼中踟蹰前行,毕生努力作画,甚至彻夜不眠。他8年创作了800多张作品,生前却只卖出了一幅。他体会到了绝望,“世间万家灯火,没有一个是在等他”,即使是对于别人来说触手可得的人间日常,于梵高却是万分渴望却遥不可及的梦想。

终于上帝试去了所有的眼泪,他选择了死亡,他独自走上山坡,对自己开了枪,这个被嘲笑,被痛苦折磨的人永远闭上了眼睛。

麦浪金黄,群鸦惊飞,麦田里却再也没有了梵高。梵高去世几十年,他的作品才冉冉升起,慕名而来的崇拜者络绎不绝,人们才开始意识到他们曾亲手摧毁了一个天才。

梵高的画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渴望,他追求着心中的所爱,哪怕一世孤独。“当我画一个太阳的时候,我希望人们感受到它所发出的骇人的光热,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受到麦子正朝着他们努力的绽放,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画出他滔滔的一生”,他是一位艺术家,一位孤独的渴望者,他敏感的把世上的痛苦抗在身上,转化成美丽的能量,奉献给这个世界,他是值得尊重的。

上一篇:我在警院挺好的

下一篇:至寒至美的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