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网校园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园快讯 > 外网校园快讯 > 正文

禁毒与治安学院召开“新时代治安学与涉外警务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

为促进治安学与涉外警务学科发展,探索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效提升,繁荣学术研究,搭建协同创新和共同发展平台,禁毒与治安学院于4月26日举办新时代治安学与涉外警务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

会议由禁毒与治安学院副院长肖汉强主持,辽宁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副总队长刘启涛致开幕辞。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华东政法大学、辽宁警察学院、江苏警官学院、云南警官学院、大连海洋大学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等公安政法院校,以及辽宁省公安厅治安总队、辽宁省出入境管理局、沈阳市康平县公安局、沈阳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局、沈阳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沈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等公安实战部门领导专家与会。本次研讨会实现了院际、院局、产学研等多元主体的全方位合作,拓展了与地方高校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本次研讨会围绕治安学与涉外警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与改革、“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的一流专业建设、深化实战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构建专业课程思政特色教学体系等主题开展研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王建新副院长介绍了有组织化治安学学科建设、本研一体化衔接改革、高质量标志性成果的基本经验,剖析了当前治安学学科专业发展的难点痛点,提出新发展阶段治安学学科专业建设创新发展离不开理性自觉,实现理性自觉的最佳路径是有组织化建设,有组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是制定并实施“多位一体”学科建设指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张李斌副教授以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为例,介绍了治安学二级学科高端智库平台的建设经验及高水平标志性资政成果,提出对二级学科高端智库平台破解难题、纵深发展的路径思考。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治安学院副院长陈积敏教授围绕新文科背景下治安学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介绍以生态环境犯罪防控和生态环境领域公安执法为特色的专业建设经验,专业化、特色化、数字化、实战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及“1+2+3”课程思政特色教学体系。云南警官学院治安管理学院刘刚副院长介绍了以服务边疆治安工作为目标,聚焦西部、民族、边疆区位特点的专业特色,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维护边疆稳定繁荣、构筑西南边境安全屏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是国家所需、行业急需。辽宁警察学院治安学系主任尹伟巍介绍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的经验成果,提出多模态的理论教学、标准化的实验实训、个性化的科研竞赛、多元化的实习实践育人策略。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王瑞山教授结合新时代政法院校公安学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审判中心主义的司法改革、开放办学、合规调查的兴起等背景,论证政法院校开设公安学专业的独特价值。大连海洋大学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院长裴兆斌教授就海洋类大学法学学科培养模式及特色发展经验作了介绍,提出以“海上执法”特色为中心,精准定位、错位发展的专业发展思路。

辽宁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国际合作支队长孟伟立足国家战略布局、国际合作现状及实战需求,对涉外警务专业化建设及国际警务执法合作专门人才培养提出建议。沈阳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副局长郭彦鹏结合当前涉外警务工作新形势,提出加强出入境执法规范化建设以及提高涉外警务工作处置能力的重要意义。沈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办公室主任朱孟军依托我国边检工作现状,论证了实战教学对证件识别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涉外警务学院刘宏斌教授介绍了涉外警务专业建设的特色发展和学科地位,阐述了学科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思路。江苏警官学院公安管理系副主任蒋荣丰立足基础需求、全国前沿、学生发展三个层面,提出涉外警务专业化建设意见。

通过此次研讨,与会专家对治安学与涉外警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资源配置、师资引育、科学研究多位一体的综合建设方案达成了初步共识。治安学作为由国家控制布点的传统专业,正面临优化学科结构、凝练专业建设新增长点的新发展阶段,必须开展有组织化学科建设,促进学科理论从经验型向学理型的转变,积极回应新文科、新工科建设要求,拓展治安学专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凝练政治性、战略性、行业性专业办学特色,孵化高水平优秀教学成果。涉外警务与国际安全形势与国家安全政策紧密关联,需紧扣国际社会和国家对外方略,观瞻前沿热点,丰富拓展学科与专业内涵,根据技术发展、实战痛点、科研认知、岗位需求、学术研讨等动态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实战化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打造“双师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特色品牌。

禁毒与治安学院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相结合,以学科建设为牵引,立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充分履行二级学院办学治院主体责任;对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指标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公安部、教育部、辽宁省教育厅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相关精神;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公安理论创新与改革实践,厘清专业建设核心要素,找准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靶向突破痛点难点。同时,深挖合作资源,推进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促进学科专业建设提档升级、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