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随笔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校园生活 > 校园随笔 > 正文

年少有为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真的是年少有为啊,但年少有为真的好吗?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句王安石的古文出处想必大家不太熟悉,但仅从字面上就可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那超凡脱俗的文字功底。古往今来的大诗人比比皆是,是什么原因值得本是文豪的王安石称颂呢?年轻,是的,当一个人被赋予了本不该他的年龄该有的水平,自然也就鹤立鸡群了,这样的人往往被称作神童,或者年少有为。“又七年,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写到这,大家都该知晓文章中的神童是谁了,诚然,仲永之伤是不学习的悲剧,那继续学习的年少有为,又能保持多久?

“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是汪兆铭在狱中写的诗句。舍身刺杀封建亲王的他是多么的勇敢,加之他当时的地位可以说是很有作为了。他也是个爱学习的青年,但最终却落得卖国贼的下场,后来,他改了一个遗臭万年的名字--汪精卫。这,又是为何呢?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少年用他的赤子之心为大汉朝取得了不朽的功勋,可惜天妒英才,霍去病才23岁就永远的离开了,也许是使命完成了吧。霍去病是伟大的,他的生命虽然短暂,留下的功绩却是无法磨灭的。

年少有为纵然是可喜可贺的,但做不到就是失败了吗?如果是的话,那姜太公、刘邦、曾国藩、齐白石等古往今来的大家们就不是大家了?

显然不是,其实年少有为不过是对人生起初的一个阶段的评估罢了。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仅仅是生命长河里的一部分,正所谓胜不骄,败不馁,一时的得失固然能说明问题,但天天向上才是长久之道。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不忘初心,时刻守着那颗赤字之心,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那些倾尽一生奉献祖国的科学家、那些普普通通的平凡生活工作的人们,是你们的坚守才有了我们可爱的现在,更是你们的坚持,才会创造属于我们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该是怎样的年少有为啊,我想,这“为”就是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未来之心吧。

上一篇:秋之随想

下一篇:警院秋韵